1、黃經:是在黃道座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標值、共分成360度、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,太陽移到黃經0度為春分、移到黃經90度為夏至、移到180度為秋分、移到270度時為冬至。
2、朔日: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時的那一天叫朔日。
3、平朔日:用朔望月的平均長度計算每月的開始、沒考慮日月運行的不均等性;缺點:“含有真正的‘朔’的那天有時可能會出現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(‘晦日’、廿九日或卅日),有時會出現在初二!
4、定朔日:計算考慮了日月運行的不均等性,將含有真正“朔”的那天作為每月的開始。
5、平氣:每個節氣的天數是回歸年平均天數的24分之1(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)。
6、定氣:計算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,定氣每個節氣的天數不一樣、短的只有14天、長的達16天。
7、冬至日:冬至交接時間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。
8、冬至日必須在子月:冬至日當天或冬至日前的那個朔日定為子月初一“起點”(注意:起點和算命不同)。
9、建正:年首月份,所說的建正就是“夏正:夏歷正月建寅[子月為11月];殷正:殷歷正月建丑[子月為12月]、魯歷同殷歷;周正:周歷(周朝歷)正月建子[子月為正月];秦正:秦歷《顓頊歷》正月建亥[子月為2月]”。
10、置閏:農歷1個月就是1個朔望月、月的平均天數≈29.53059天,農歷一年12個月≈354.367天;但是1回歸年≈365.2422天,這樣農歷一年比回歸年少≈10.866天,農歷≈2.71771年就比回歸年少1個月,如不調整過不了幾十年就會出現冬、夏倒置。為了讓農歷年平均天數等于回歸年農歷約2.71771年左右必須設一個閏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