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詳情請看本站開發的軟件下載包中的“頒行歷還原清單.rtf”)
一.公歷(西歷): 按照習慣,公元1582年10月4日之前(包括10月4日),采用儒略(Julian)歷,公元1582年10月15日之后(包括10月15日),采用格里(Gregorian)歷,公元1582年10月5日到10月14日,是格里歷中被刪掉的十天,故歷上歷無此十天,本程也一樣無此十天。
二.農歷: 我國歷史上用的農歷有夏歷(建寅為正)、殷歷(建丑為正)、春秋戰國時的魯歷(用殷歷建丑為正)、周歷(建子為正);
現行農歷采用夏歷(即建寅為正),但由于歷史上改朝換代或君王改換等原因,有幾次修改月建,粗略如下:
(1)夏朝建寅為正(夏歷)、商朝[約前1600年]改建丑為正(殷歷),周朝[約前1046年]改建子為正(周歷);
(2)周歷原本是以建子為正,但周代歷法較為混亂(因春秋戰國時各國歷法不一);其中公元前1046乙未年—公元前723戊午年用周歷建子為正,公元前722(己未)年因周不修歷用魯歷以丑為正(前722己未年有兩個正月),公元前476乙丑年恢復周歷以子為正;到了前264丁酉年—前256乙巳年又用秦國歷以亥為正。
(3)公元前255(丙午)年(秦/昭襄王52年)采用秦歷,秦歷以夏歷十月為年首,“后九月”為閏月。(月序有爭議:一說秦歷同夏歷、一說秦歷正月建亥[子月為2月]。)
(4)公元前104年,西漢太初元年五月改歷,以正月為年首,該年有十五個月(從十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、一月、二月、......十二月)。
(5)公元9年,新朝王莽始建國1年,以12月為正月(丑月),故上一年無“十二月”。
(6)公元23年,淮陽王改元更始,復用寅正,以地皇十一月為更始1年的十月,故是年有兩個十月。
(7)三國魏青龍5年(公元237年)三月,改元景初,建丑為正,以三月為四月,四月為五月,...,十二月為正月。而景初三年十二月,魏復寅正,故是年有兩個十二月。
(8)周武則天天授一年(載初1年,公元689年)十一月,用周歷子正。以十一月為年首,該為載初1年正月,故乙丑年只有十個月。
(9)久視1年十月復寅正,以正月為十一月,故是年有14個月。
(10)唐上元2年(公元761年)九月去年號,但稱元年。以建子為正,月以所建辰為名,原十月稱亥月,原十一月稱子月(歲首),...,原三月為辰月。而建巳月復寅正,恢復原月名,仍稱四月。故辛丑年無十一月、十二月。壬寅年有十四個月。從這以后的各朝都以夏歷(建寅為正).